周志敏:闲聊农民与土地
作者:周志敏    发布于:2022-12-18 13:57:36    文字:【】【】【


闲聊农民与土地
文/冷暖人生

       闲聊,顾名思意就是茶余饭后的几个闲人,在确定无事可做了,围在一起的东扯葫芦西扯瓢,就邻里瞎侃妄议,论国事不着边际,言词时而婉转时而激昂,或欲舒己见或指点江山,总之高谈忧天下、阔论为太平。
       前些天的一个下午在村中话场上,因疫情困于老家的京城人也凑了个热闹,他的参与致使话题也多了些。近水楼台的缘故,谈政策走向,侃宫闱秘闻,都能引得几个乡下人静静地伸长脖子听的津津有味。忽然,他话锋一转,又抱怨说京畿之地管控太严,欲回却不得直达,继续羁留,工作单位又催,妻儿也在等,干着急却无奈。于是便有人安慰说“将在外,君命可有所不受”,他一脸苦笑回应,说的容易做着难啊,别以为住在城里就高光的不得了了,其实活的一点都不容易,用一个“难”字是无法概括的。特别这该死的疫情,又可劲地几番折腾,前些天的西宁、郑州、上半年的上海,基础的保障都受到了威胁,那就是例子!万一有了不可抗的灾难,高楼大厦将会浸泡在恐怖之中!从疫情中已有体会,农村没这么个缺陷,有一亩三分地种着,柴米粮油基本能自给,可以说农村有个家就是好,应对危机也有回旋余地。
       这时有人就话接了茬,说的也是理,只不过时下大部分的土地都流转了,也就是地权出现了变化,农民虽得了千儿八百的**费,种什么、收多少自然也与己无关,以至于大多数农民脱离了农地成了无产阶级。如果像你说的遇到了灾难,农村恐怕也好不到哪去。话又说回来了,在就业机会和收入的来源上城市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是农村无法比拟的,不然,年轻人不会拚死拚活也要在城里买套房,就是这个原因。
       又有人说,不错,农民进城是国家推进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城市的快速扩张,必须有人口的填充才能充满活力。人从哪里来,自然而然就是农村,只要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政策把农村人口赶到城市,就会产生比如住房、就业、消费、医疗、上学等方面的巨大需求,这样又会反过来刺激城市更快的发展。可是,在这个的进程中,也产生了巨大的不平等!形成了“一国两民”的哀怨。都知道造城运动中农民工是建设的主体,然而受到户籍的限制,即便在你曾付出青春的地方有一套房、一部车甚至拥有整个城市人的元素,也享受不了市民的社会福利待遇。就拿退休金来说吧,城里人几千上万,你也只能回原籍领百几十元的养老补贴。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农民进城的积极性,依旧为成为房奴而掏空几个钱包倾其所有。但是,进城后就不得不放弃原有土地的耕种,为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将来的私有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想也似乎有点隐忧。
       我也接了句,是的,中央继续延续土地三十年不变动的政策,也就是保持地权长时期的稳定性,但也造成家庭之间的人多地少和人少地多,甚至死人有地,活人无地的不公平。我认为这样的政策并不代表农民绝大多数的认同,对某些人来说,的确是棵定心丸,的确也维护了他们的利益,即便移居城市,还可收取流转出让金,农地补帖等,一旦城市暴露出来风险也有条退路。但是对于87后的年青人来说,就相当于断了农根,三十多年来耕无其田,居无其地,甚至他们的孩子都十几岁了也无田地半分!这样以来,新生代的农民有户无地,甚至子孙也丧失地权,彻底沦为了无产者。说句实在的,长此以往,这样不公平的现政策如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修正,持续的僵化,恐怕农民非农的尴尬局面就得不到纠正,把农村看成社会稳定器的认识也就要重新认识一下了。
      刚才接茬的人抬杠似的又接了,你说是个事实,但是延续三十年不动地的政策本质是为了推进城镇化和发展私有经济的需要。要的就是你年轻人一没有耕地;二没有立身宅基的效果;让进城成为唯一选项,以扩大城市圈。不过,自九十年代以来,的确农地的收入已无法养活一个家庭,仅靠几亩就能体面的生活的时代已宣告结束,大批的农民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因此也获得了一个不纶不类的绰号“农民工”,不管怎么说吧,土地作为农民命脉的重要性已降低了,依赖农地生存的农民也变成了少数。因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推动承包地大规模流转也成了基层政府的任务,公司化农场化业已被作为农业的发展方向,更甚者,赖以㮩身的宅基地也允许以盘活资源的方式****或退出即“买卖”,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并不能保障农业的发展和解决三农的问题。
       久未开口的京城人,听得几个人的几番议论,惊得目瞪口呆:“乖乖,农村的水深着呢!”
        不错,“土地者,民之本也”,就是说土地是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农民之根!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生产关系,而这个关系却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反过来又影响着土地所有制。众所周知,在社会制度的演变中,土地所有制也发生着变化,从私有制转换归集体所有制,我们的先辈付出了牺牲生命的巨大代价,而如今鼓吹的有恒产者有恒心的确权认证,土地的所有制明面上仍是集体,其实已经承认了私有,土地所有制算是经历了一个轮回。然而,农民都在毫无觉悟中默然接受,似乎先辈们的付出在和平的年月里已显得无甚意义!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也就是解决农民的核心问题,虽影响不了农民的收益,也解决不了农民的平等的公民待遇,但农根的危机就不存在了。至于如何处理,一些号称农村问题的专家给出的办法是可以开垦更多荒地或将机动地块进行调整,以补差给无地农民,其实这并不高明,因为分地以来,该分的都分净了,废荒地块也几乎都有了主,你到哪儿去开去?有人说今天不是有大量撂荒地吗?这不是一个概念,今天的撂荒地是有主的。彻底解决农民与土地的平衡,到现在高层也没有给出方案,仍处在无解中。不过,最高指示是要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底线是不能损害农民利益。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看,农地流转或产业化将是在稳中推进,让人担心的是在基层的执行中,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如采取城镇周边征迁用过的手段,搞强迫命令、刮大风、一刀切的对农民继续剥夺,这样搞虽能短时间内达到目的,但后果就是产生新的更大的不公平,农民会因此而寒心,甚至走向政府的对立面,这恐怕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愚以为解决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应该继续维持农民集体所有制,在历史可见的优越性中可以看出,这是个最不坏的选择。













浏览 (122)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8) | 反对(0) | 发布人:周志敏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相关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搜索
 
 
投票调查
关于虚拟国股份众筹截止日期的投票表决
 会员账户注册达到一万 (1740)
 实名认证会员账户达到一万 (215)
 实名认证会员达到一万 (16572)


Copyright ©2008-2023   悟能(二师兄)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9824号-1    

 
 
访问统计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