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树:忧乐天下范仲淹
作者:太阳树    发布于:2024-01-16 09:08:08    文字:【】【】【
摘要:范仲淹未给其子孙留下什么可供享乐的遗产,然而却给中华民族,给我们子孙万代留下了“廉洁奉公,不畏权幸,不蹙忧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宝贵精神财富。创作2024年1月16日

                                                      忧乐天下范仲淹

         乐在人后、忧在人先,以天下为己任,为政清明,勤劳奉公。上学时读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读《宋史.范仲淹传》,他忧乐天下的济世情怀、孤高特立的独立人格、勤政廉洁的政治品行、才兼文武的不世之材,真令人佩服。范仲淹未给其子孙留下什么可供享乐的遗产,然而却给中华民族,给我们子孙万代留下了“廉洁奉公,不畏权幸,不蹙忧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宝贵精神财富。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其祖世居邠州(今陕西彬县,现彬州市)。后举家徙迁江南,居苏州。范仲淹遂为苏州吴县人。范仲淹祖父臣事吴越。父范塘,虽博学能文,但一生未得显宦,官小俸微,仅能偷生。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宋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任上。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范仲淹出生“晚风掠竹叶,清梦好常惊”的徐州。范仲淹两岁而孤,范母谢氏年轻,贫无所依,拖着两岁的范仲淹远嫁给山东淄州长山县朱文翰。朱文翰为人正直,但也只不过七品芝麻小县官。后来,朱文翰调知澧州安乡县(今湖南安乡),范仲淹随之过岳州(今湖南岳阳),越洞庭而西。

         范仲淹“少有志操”。据传说,其少时,曾至一神祠祷间“吾将来能为相否?”神曰:“不能。”范仲淹便道:“不能为相,为一良医如何?惟能造福人民,益于国家,可也。”的确,范仲流从小就颇具忧国之心。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范仲淹二十一岁,便辞别老母,赴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求学三年。之后,又远赴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应天府书院,投入誉满全国的戚同文门下。戚同文无意仕进,不积私财,不营居室,终生教授,常戒学生人生当以行义为贵。戚同文言传身教,对范仲淹后来节俭奉公、居职清廉的政风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范仲淹在名师指导下,昼夜苦学,八载寒窗,终于精通六经,学有所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不久,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专管狱讼。广德军是个地僻人穷的山区,官吏多横行不法,民间狱讼甚多。范仲淹到任后,立即将案架上的陈年积案一一加以清理,审查复核。每天新发之案亦详细登录,以最快速度依法判决。但广德军太守颇不知法,刚愎任情,致冤声遍地。范仲淹“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太守常仗势凌人,范仲淹毫不畏惧,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每一案必究明是非。凡太守殉情委曲之案,必悉加昭雪纠直。范仲淹每判一案,回家后必将与太守辩论过程及内容大致记于居室屏风上。两年后,卸任赴亳州(今安徽毫县)权集庆军节度推官,屏风皆满,“无所容”。亳州通判杨俨,为官清正,关心人民疾告,多兴利除弊,深得人民爱戴。范仲淹与杨俨“甚乎神交”。杨俨廉洁的政风深为范仲淹钦佩。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监泰州(今江苏泰州市)西溪盐仓。西溪是苏北一个海边小市,盐场甚多。但远离京城。范仲淹不避其人穷地僻,而正以为用武之地。当时,泰州和附近的楚州(今江苏准安)、通州(今南通市),经常受到海潮侵袭。唐朝在这三州之地修建了一条捍海堰堤,但年久失修,早已颓坏。因此,每年秋季海潮泛滥时,沿海每州受灾惨重,当地人民纷纷携家外逃。范仲淹到泰州,决心修堤救民。尽管修堤不在其职权范围之内,但他还是越职向江准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修复捍海堤。张纶十分赞成,立即奏举范仲淹为灾区中心兴化(福建莆田北)县令,领修捍海堤。天圣二年(1024年)秋,范仲淹率领通、楚、泰、海(今连云港西南)四州民夫四万余人,修筑捍海堤。范仲淹亲临工地,全面指挥,参加运土、夯土。筑堤工程进展顺利。一日,突然雨雪大作,海潮象猛兽一样冲上海滩,冲毁刚刚筑起的堤岸。来不及撤离的民夫一时“惊逸四散,吏皆不能止”。反对之声遽起,大叫“堤不可复”。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实际勘察后,力主范仲淹之议,于是捍海堤工程复兴。恰在这时,范仲淹人在家中,范仲淹老母去世,不得不离职释服,居家守丧。但范仲淹人在家中,心在海堤上,不断写信给张纶申明修筑利害,以坚其志。天圣六年(1028年)春,长达一百五十余里的捍海堤竣工。历来潮灾遂息。离乡背井的难民又纷纷返回家园。堤内,庄稼葱绿,牛羊满野,鸡犬之声相闻,煮盐的白烟袅袅不绝。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劳,当地人民立祠纪之,并名新修的海是曰“范公堤”。

         范仲淹服母丧期间,寓居应天府南京。时晏殊为知府,邀请范仲淹主持府学。范仲淹在府学中讲习文艺,教有法度。每次出题让学生作腻,必须自己先作一遍,知其难易,明其用意,使学生有所取法。由于他教学有方,府学越办越知名,“四方从学者辐凑”,络绎不绝。服夜期间,范仲淹培养了不少人才,不少学生成为知名人士。史载“其后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延者多所教也。”

          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范仲淹常给以接济和帮助。有一个叫孙复的学生,聪敏好学,但生活贫困,家有老母,不得不仆仆于道,为生计奔波。范仲淹知道以后,赠给孙复钱财,又帮助孙复在府学中谋职,月体三千,可以维持生活。孙复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儒,以治《春秋》著称于世。范仲淹乐于助人,常以自己的俸禄救济各地游士,以致家人衣履不整,孩子们外出不得不轮流更换一件象样的衣服。对此,范仲淹毫不在意,处之泰然。

         范仲淹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即便是在服丧的日子里,他也不忘天下,关心时事,议论国政。正如他在《上执政 书》中所说:“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忠可忘乎,所以冒哀以上书言国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尤(忧)。”这次上书得到了执政者的重视,“宰相王曾见而伟之。”

          天圣六年,副相晏殊举荐范仲淹为秘书阁校理。范仲淹入朝以后,敏于朝政,敢于直谏,议论风发。当时刘太后垂帘干政,满朝文武屈于太后的虎威,不敢异议。范仲淹闻知后,立即上书批评这种现象,要求还政仁宗。晏殊闻悉后很恐惧,找来范仲淹,指责他好出风头,将祸及举荐者。看到晏殊愁容满面,范仲淹正色道:“仲淹谬辱公举,每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反以忠直获罪门下。”晏殊无言以对。此后,他又修书晏殊,申述自己上书的理由,晏殊谢罪。不久,范仲淹因触怒太后,被贬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任通判。一年后,调任陈州(今河南准阳)通判。

范仲淹贬逐出朝,却仍然关心朝政得失。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往京师,建造太一官及洪福院。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加重百姓负担,上疏反对。仁宗“以仲淹为忠”。

          刘太后死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右司谏(谏官)。身为言官,议论朝政得失成了他的本职工作,范仲淹言事更加激切。刘太后临终时曾立下遗诰,嘱咐让太妃杨氏接替她做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范仲淹以为不妥,上凑仁宗,认为太后是皇帝母亲的专用称号。自古以来,没有因保育皇帝有功便被立作母亲的。“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矣。明道二年(1033年)蝗灾、早灾蔓延全国,淮南、京东等地灾情尤重。仲淹奏请朝延遣使巡视灾区,赈济灾民,没有得到答复。范仲淹十分气愤,冒着丢官甚至杀身的危险质间仁宗,“宫中的人如半天不吃饭,会怎样?江准等地百姓吃不上饭,怎么能熟视无睹,不予救济呢?”几句话,问得仁宗无言以对,只好派他去安抚江准灾民。范仲淹一至灾区,满目凑凉,实际灾情比他想象的还严重。遂不顾旅途辛劳,立即“开仓禀赈乏绝”,严厉禁止官府挥霍浪费,调拨江南大小麦、豌豆五十万石,北运救济沂、密、济、徐等重灾区,发放官钱及地主富商的钱谷予民,并率领灾区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大饥之后,瘟疫流行,死者相枕籍。范仲淹立即遍设医疗诊所,为病者免费提供医药、治疗,死者及时收葬。范仲淹完成救灾回京时,特意将饥民吃的一种名叫“乌味草”的野草带回京师,呈献给仁宗,请他传示六宫贵戚,以劝戒他们的挥霍侈奢之风。又呈上《救弊十事》,论述朝政弊病。范仲淹敢于藏否朝政,朝廷为之一振。但也获罪于部分权贵。明道二年他被吕夷简排挤。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徙知苏州。

         苏州是范仲淹的故乡,南接太湖,北连长江,地势卑下。中唐以后,战乱频仍,水利失修,河道淤塞。每至雨季,积水便不能排入长江或大称。所以苏州经常“湖流江壅”,“田多水患”。范仲淹到任这年,苏州接连大雨,农田淹没,数万户农挣扎在死亡线上。范仲淹立即奏请朝廷复修苏州水利工程。“募游手疏治五河,导积水入海”。范仲淹亲临工地,植庐舍于野外,过家不入。经苏州人民艰苦努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旧有河道疏通,水灾遂息。从而苏州成为宋代早涝保收的大粮仓,生产稻米七百多万石。

  在苏州,范仲淹又大力兴办学校。他买了一块地,准备修建住宅。有位阴阳先生对他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如果在此修家宅,将来必定家门兴旺,卿相辈出。”范仲淹听后笑道:“吾家有其贵,熟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不久他就在这块“宝地”上修建学舍,创办了州学,延请名师宿儒来此任教。苏州州学越办越好,弦诵之声,不绝于耳,一时名冠东南。

        此后,范仲淹又徙任多处地方官,每到一处都致力兴学。庆历三年(1043年),他任参知政事后,在仁宗的支持下,颁令全国州县建立学校。范仲淹对当时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以苏州治水有功,召还京。拜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入京,对吕夷简又为一心腹之患。范仲淹一至京师,吕夷简立即派人对他暗中威胁,警告说:“汝既非言官之职,不得妄议军国大政。”范仲淹无所畏惧,认为议论国政,宁可舍官弃命,不能姑息奸恶。吕夷简知其难以对付,便调虎离山,让他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开封府素称难治,其为京都之所,皇亲国戚,官僚大族,错节其间,奸官猾吏,横行不法事很多。吕夷简妄图让范仲淹缠绕于繁剧事务中,“使不暇他议,亦幸其有失即罢去。”吕夷简这一计可谓毒矣。然范仲淹一至任,“决事如神。"时开封府有内待权势为恶,掠夺财富,渔肉人民,恶声倾动中外。范仲淹立即查清事实,一一具列其罪,疏奏朝廷严惩之。范仲淹十分朋白自己的处境,故在上疏前,将“家藏之书有言兵者悉焚之”。并给其子留下遗言“吾上疏,言斥君侧小人,必得罪以死。吾既死,汝辈勿复仕宦,但于坟侧教授为业。”范仲淹为打击社会害虫,视死如归。在其知开封府期间,每上朝奏事,“多陈治乱以开人主,历诋大臣不法者。”开封府经过范仲淹大力整顿,革除弊政,仅几个月之内,素称难治的开封府“肃然称治”。当时开封城中流传一首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范仲淹的声誉比以前更高。

         对吕夷简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作法,范仲淹非常痛恨。景祐三年(1036年),他把京官晋升的情况绘成百官图呈献给仁宗,指出:“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哪些人是按规定升迁的,哪些是宰相以私人关系提拔的,一目了然。他又奏上《帝王尚好》、《选贤任能》、《近名》、《推诿》四论,讥责时政,并且说:“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壁下家法。”吕夷简大怒,指斥仲淹“越职言事,荐用朋党,离间君臣。”仁宗听信了他的逸言,将范仲淹罢知饶州(今江西波阳)。

         景祐三年深秋,秋风瑟瑟,黄叶飘落。范仲淹乘船远赴饶州。因当时“朝士畏宰相无敢过公者”,临行,十里长亭,凑凉萧煞。只有几个正直之臣,冒死为范仲淹伐饯别。范仲淹扬帆东去,经月余方达饶州。居饶岁余,又徙知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浙江绍兴)。 宋仁宗即位之初,西夏崛起于西北,元昊称帝。宋夏战争烽烟四起。强悍的西夏骑兵纵横于宋西北边境。因宋边城不修,士无训练,屡战屡败。三川口一战,宋几乎全军覆没。 康定元年(1040年)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复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范仲淹放下了狼毫犀管,脱下了官袍,身着盔甲,踏入戎马生涯。五月,范仲淹除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风尘仆仆赶至前线,立即巡视边防。面对断垣残壁,废墟荒草,权衡宋夏实力,比较双方利弊,制订出婴城固守、出奇制胜的战略方针。于是范仲淹修筑大顺城、细腰城和葫芦泉诸寨,训练士卒,裁汰赢弱,严明赏罚,招抚羌民,人皆以“龙图老子”相称。范仲淹以守为主的战略收到了实效。元昊几次进攻,均被击败。宋西北沿边人民争相传诵“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口谚。庆历三年(1043年)宋夏约和,西北战事暂息。宋外患方寝,而内患剧升。宋初奉行“守内虚外”、“轻武重文”的政策。“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至宋仁宗时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农民起义“一火强如一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宋仁宗广开言路,欲所更革。庆历三年四月,范仲淹从西北前线被调回京师,与韩琦并除枢密副使。七月,拜参知政事。范仲淹在欧阳修等支持下,写成《答手诏条陈十事》进呈仁宗。仁宗阅奏大悦,立即按范仲淹的建议以诏令颁行全国施行,开始了以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行,十分重视吏治的整顿。他亲自选拔一批精明能干、正直清廉的官吏巡查全国,检视地方官吏为政善否,并据实报中央。范仲淹根据各人的政绩、才能和品德,对不称职者尽情降黜,毫不佝徇私情;对精明能干、政绩卓著者加以迁赏。这样,一大批庸碌、腐朽、专事刻剥的社会蛀虫被除名,有才有德的廉吏被提到要职上来。一时吏风大变,北宋政府里这潭死水泛起了阵阵涟漪。但庆历新政触动了一大批守旧的大官僚利益。随着改革措施的次第施行,一股反对新政的暗流在汹涌。朝廷内外阴云密布,诬谤声四起。范仲淹、欧阳修、富弼被指斥为交结朋党,支持范仲淹的石介被诬陷有废立皇帝的阴谋。一时流言满天,人心惶惶。宋仁宗退缩了。庆历五年(1045年)初,庆历新政废之殆尽。富弼、欧阳修、余靖、蔡襄等新政支持者相继出京,范仲淹亦罢参知政事,出贬邓州(今河南邓县)。庆历新政昙花一现地失败了

          范仲淹一生,为政清明,勤劳奉公,个人生活也十分节俭。范仲淹出身微寒,其父范墉居职清廉,从不奢侈享乐,这对范仲淹影响很大,因而“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早年在醴泉寺求学时,生活清苦,每天只能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各一块。把韭菜切碎拌少许盐便成为下饭的佳肴了。及显贵,仍“非宾客不食重肉(两份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范仲淹进士及第后,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时,“贫止一马”。天禧元年(1017年)迁毫州权集庆军节度推官时,还不得不把这唯一的财产卖充行资。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后,可谓位高权显,薪高禄厚。一天,悉召子孙儿女及家人于堂下。当范仲淹看着满堂儿孙一个个衣着朴素,袖藏经卷时,心里很高兴,谆谆告诚其子孙曰:“吾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范氏子孙个个点头称是。次子范纯仁结婚,范仲淹主张一切从简。有的说其媳妇将饰以绵罗帷幔,范仲淹大不高兴。立即传训其子曰:“罗绮非帷幔之物,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慢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最后范氏媳妇不得不朴素、清简地结婚成亲。

         范仲淹治家甚严,从不浪费一粟一钱。每晚寝前,必仔细查核一天收支帐目,统计一日“食饮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若支出与所为之事相吻合,则安然熟寐;若相悖,那怕是一升粟一文钱,次日必严加究实,求其平衡方罢。

          财利于范仲淹无所诱也。范仲淹早年就以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雄名天下。每至一地,人多请其撰铭文碑记,但范仲淹从不收人馈赠。范忠献公死,其子请范仲淹代撰碑铭,并带来几车娟帛作为酬谢。范仲淹坚却不受。范忠献公子又送来其家珍藏的稀世书画,范仲淹毫不动心,唯收取一本《道德经》作为传教子孙的经典。撰墓志铭,常常要对人一生功过是非进行综合评述。撰铭者可徇以己意,隐恶扬善。范仲淹知庆州,有以墓志铭托之者,并送来许多金银财宝。范仲淹见后大吃一惊,心想撰一碑铭,赠酬也不必这么丰富。原来死者生前作恶多端,其子欲范仲淹在撰文时,曲笔徇情,隐其罪恶,大其小功。范仲淹十分气愤,谢却财物,拿起他“春秋之笔”,将其一生功过,实事求是地昭然于世。范仲淹不受利诱,暗中威胁继之而来。他仍慨然不可夺,终不改其文。

         范仲淹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临财好施,意豁如也。”一次,范仲淹被贬出京,临行前,检点家财唯得绢三千匹,乃令家全部散给亲戚、闾里、知旧,自己带着轻简的行囊上道。宝元元年(1038年)范仲淹知越州。越州一个地方小官孙居中卒,其子尚幼,家贫无以为生。范仲淹知悉后,立即以自己薪俸之余者遣人送去。正窘迫无主的孙夫人老泪纵横,感之不尽。吴遵路为官,廉洁奉公,既殁,家无衣物,无以葬。范仲淹亦以已薪俸济其家。庆历二年范仲淹守邠州(今陕西彬县)。邠州地处西北前线,繁忙的军务政务使之无暇休息。好不容易得来一稍有闲假之日,范仲淹遂约同僚登楼饮酒,吟诗唱和,消除工作疲劳。酒宴未开,哀哭声由远而近。范仲淹循声望去,看见几个身着孝服者,当即遣人探问,方知有死者将出殡。因贫,棺木什物未备。范仲淹当即撤席,打马回府,以自己微薄积蓄为死者购买了棺木及安葬必备之物。这些应邀而来的高朋贵宾,并未因范仲淹撤席而怨恨,反而“坐者皆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晚年,又广置义庄、义田、义宅,以赡济贫苦族人。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六十一岁知杭州。这时范仲淹身体状况不佳,其子孙纷纷劝他治第于洛阳,建立花园庭院作为颐养天年之所。范仲淹听后大不以为然,认为“人若有道之乐,形骸可外而况室乎?吾将以薪俸有余者,救济宗族。”范仲淹于苏州置义庄,买得常稔之田千余亩,号曰义田。以田之租米,供赡族人。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按时出纳粮米,每人一日给米一升,每人每年给绢一匹,嫁女者给钱五十千,娶妇者给钱二十千,葬者给钱三十千。一族之人九十余口“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范仲淹曾于苏州“结屋十楹,以处贫族”,义宅的设置,使族人贫者有安身之处。范仲淹修治学舍,延请德高学博的教师,悉备衣、食、住、行所需之物以为义学,以为族人教育之所。当然,范仲淹设立义庄、义学、义宅带有严重的封建宗法性质,但他却以自己节俭之物救济他人。这种克已奉人的精神难能可贵。磋陀岁月,染白了范仲淹的双鬓,繁忙的政务,压弯了他挺直的脊梁。皇祐四年(1052年),知青州(今山东益都)的范仲淹,“积成赢老”,不得不请徙颖州(今安徽阜阳)。获准,范仲淹扶病上道,行至徐州,疾病发作,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四岁。临终前,在给宋仁完的遗表中,只字未提个人要求,通篇指陈时政,希望仁宗“不徇人欲、明刑慎赏,尊崇贤良,抑裁侥倖。”读之无不催人泪下。范仲淹“虽位充禄厚而以贫终其身。”其“殁之日,身无以为敛,死无以为丧。”

浏览 (135) | 评论 (1) | 评分(3) | 支持(10) | 反对(0) | 发布人:太阳树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相关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 太阳树 发表于: 2024-01-16
    范仲淹未给其子孙留下什么可供享乐的遗产,然而却给中华民族,给我们子孙万代留下了“廉洁奉公,不畏权幸,不蹙忧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宝贵精神财富。 ...
    评价: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搜索
 
 
投票调查
关于虚拟国股份众筹截止日期的投票表决
 会员账户注册达到一万 (1740)
 实名认证会员账户达到一万 (215)
 实名认证会员达到一万 (16572)


Copyright ©2008-2023   悟能(二师兄)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9824号-1    

 
 
访问统计
统计代码